在“五.七”空战结束近三个月后,印度与欧洲终于在公开声明上达成了共识。路透社近期报道,援引印度官员的言论称股王配资网站,当时印度空军遭遇惨败的关键因素,是因为他们信任了中航工业展板上“霹雳-15E射程145千米”的数据,结果却没想到霹雳-15E竟能从180千米,甚至200千米的远程位置发射,印度空军完全没有做好应对准备,最终损失惨重。
相比之前印度和欧洲其他的说法,这种表态的最大特点在于将“锅”完全甩给了中国,无论是操作“阵风”的印度空军,还是生产“阵风”的法国达索公司,都被迫“躺枪”。这种表态看似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和谐的“大团圆结局”,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作为第三方,在事后回顾这场空战时,我们知道当时歼-10CE并未越过边境线,而印度方面在战斗过程中无法确认敌机的位置。因此,所谓“阵风处于150千米外安全距离”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。更重要的是,虽然确实有一架阵风是在180千米的距离被击落,但其他两架阵风的距离都在140千米以内。
展开剩余69%印度当天的战术部署虽然败北,但其整体作战规划并不算差。印方的战术编队分为佯动、支援、攻击和空中掩护四组,采取了超低高度飞行策略,以借助地形隐蔽行踪,准备等待巴基斯坦对其发起攻击的苏-30MKI和米格-29战机展开反击后,由阵风战机进行猎杀。然而,他们并未预料到,在中国中航工业支持下的巴基斯坦空中监视体系的协助下,低空飞行并未能提供应有的隐蔽效果,反而因高度差距的增大,给霹雳-15E提供了更理想的发射条件。
国内在测试霹雳-15E射程时,是基于双方战机都有一定飞行高度和速度的标准空战环境。但当歼-10CE从高空发射霹雳-15E攻击正在低空飞行的阵风时,霹雳-15E便获得了比标准测试环境更大的重力势能,因此突破了原有射程限制。与此同时,霹雳-15E的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在以地面为背景的环境下进行目标锁定,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阵风这一低速、低空飞行目标,注定了这场战斗的结局。最致命的是,阵风搭载的电子告警系统性能低下,未能及时发现逼近的霹雳-15E,导致三名飞行员未能及时弹射逃生。
从战术角度来看,印度空军的失败确实源自“低估”,但不仅仅是低估了霹雳-15E的射程,更重要的是,他们低估了对手整体作战体系的实力。他们未曾预料到,自认为先进的战术在巴基斯坦和中国协作的作战系统面前,显得如此落后。对于欧洲和印度而言,承认“阵风”不如歼-10CE是难以接受的事实。他们不愿让外界知道,以“阵风”为核心的空战体系并不如中航工业支援巴基斯坦的系统那样强大,这一事实意味着巨大的灾难。无论是最初拒绝承认失利,还是现在以霹雳-15E为借口,欧洲和印度始终在坚持“阵风”实际上并不逊色于歼-10CE的说法。
对于法国而言,维持这一虚假的面子显得尤为重要,因为他们手中还持有数百架价值数百亿欧元的订单。然而,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,法国航空工业的困境也逐渐显现。今年6月,法国空军宣布采购两架瑞典制造的“全球眼”预警机,作为美制E-3预警机的替代品。这一决定反映出法国空军依赖其他国家技术的尴尬局面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欧洲在五代、六代战斗机的研发上进展缓慢,面对中美两国在2030年以后可能列装的六代机,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恐怕都无法迎头赶上。
仅仅40年前,中国曾对法国的“幻影-2000”战机垂涎,甚至一度计划重金购买。但由于法国的严苛条件,最终中国放弃了这一计划。如今,歼-10C作为中国军事硬件的基础型号,已经能够轻松击败法国现役的“阵风”,这标志着欧洲战斗机的辉煌时代即将结束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久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